艺术教育
当前位置:首页 > 艺术与收藏 > 艺术教育

创意设计艺术:时尚先锋闪耀光芒

2014-01-18

什么是设计?是会发光的沙发,能散发出香味的石头,还是帮助诊断病情的蜜蜂,抑或是……

    没错,这些都是设计。

    但,又不全是。

    以“仁:设计的善意”(Ren: Good Design)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由“创意联结”、“知‘竹’”、“理智设计情感”、“混合现实”和“可能的世界”五部分分别向你诠释什么才是当下的设计。

    目前国际上的设计展基本上都采用三年展或双年展的模式,比较有影响的有法国圣太田设计双年展,侧重强调思想性,而有意识地去除商业感;美国国家设计三年展,素以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精神著称;米兰设计周,被称为世界“流行趋势的风向标”;伦敦设计节的性质则定义为“文化和商业活动”。

    那么,这次的北京设计三年展的意义又在哪里呢?

    北京设计三年展的最根本价值及意义恰恰就在于这“首届”二字。

    如果说艺术博览会,艺术双年展在当下中国的各大城市有点日渐泛滥的趋势,那么中国的设计展除了在小众圈子范围内活跃,仍处于相对保守和羞涩的阶段。

    中国的设计似乎遭遇到了和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相同问题——是一味的照搬西方套路,还是回归自己的传统中去?可是中国的本土化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架构吗?难道这仅仅是局限于设计与艺术的困惑吗?一个飞速变革的社会,除了思维方式把持着中式的根深蒂固,似乎其他方面都处在一种裂变和矛盾的混沌之中。这一届设计的东方性选择了竹,那么下一届会选择什么?是瓷器,还是丝绸?如果中国人能跳出传统的对物质本身进行思考的模式,也许更能体现和引领当下全球性的社会价值和潮流。

    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设计。

    设计不只是一些漂亮有用的小玩意,设计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、一种新的价值取向、一种新的消费观。最关键的是,透过这些古怪、闪亮、让人眼花缭乱的设计,我们理解、想象、展望着人类的未来。

    当你现在承认“仁”就是“Ren”的时候,那么,中国的设计已然来到了你的身边。

    创意联结

    “创意联结”是本届三年展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单元,就连博物馆最气派的一楼西大厅也被它“霸占”了去,20个大型装置极具震撼力,仔细看过,发现却又不同于以往概念上的艺术装置,不论是《垂直的家》的摆置,还是《阿尔钦博托》的堆砌,在追求整体设计的同时也依然能够保持着个体的完整,相反,太多的观念艺术装置一旦变换了语境之后,就成了Nothing,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思维和目的差异可见一斑,前者用设计塑造艺术,而后者的艺术是为了美化设计。

    一进入楼上的“创意联结”展馆,不小心还以为到了时尚家居体验馆,如果你对时尚家具仍旧停留在“达·芬奇”和“宜家”的水准上,那么看过这个展览之后,你也许连“蒙娜丽莎”的容貌都懒得去回忆。大到桌椅板凳,小到茶杯茶碗,没有一件不令观者赏心悦目,啧啧称奇,连再普通不过的椅子在这里就不止百余件。

    该展览的最大特色就是绝对的“明星”阵容:扎哈•哈迪德(ZahaHadid)的“Z型冰渍沙发”、菲利普•斯塔克(PhilippeStarck)的“路易斯魂灵扶手椅”、Front工作室的“动物”、亚历山德罗•门迪尼(Alessandro Mendini)的“威尼尼之马”、布鲁莱克兄弟(Ronan& Erwan Bouroullec)的“云”、康斯坦丁•格里克(KonstantinGrcic)的“一号座椅”等等,不胜枚举,一网打尽时下最新潮最前卫的大师级作品。

    还记得初见“威尼尼之马”是在一本时尚杂志上,徒以充当着模特的道具,可是那一刻我发誓,最吸引我的绝对是这匹黑色的台灯马。说不清是“灯饰”仿生了“马”,还是“马”赋予了“灯饰”生命的灵魂,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个体,却碰撞出如此和谐的火花,美得一塌糊涂。

    一辆自行车经过拆体之后进行重组,立体转换成平面,变成了一扇屏风,这辆“世博自行车”不禁让我想问设计师刘传凯一个问题:在设计之初,是舍不得丢弃这辆“坏掉”的自行车呢,还是设计屏风的时候眼前恰好只有这辆单车?这二者的关系,较之“威尼尼之马”的灯与马,好像更相去甚远。

    在某些时候,设计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有时也得靠“缘分”,这世界上坐过苹果树下的何止牛顿一人,还得看苹果是砸在了谁的头上。或许,灵感有时就在眼前那么轻轻一掠,抓不抓得住还要看设计师的智慧和感悟吧……

    知“竹”

    “知‘竹’”,此名一出,便知这个单元打的是张什么牌,浓郁的东方情怀,是在向我们暗示“知足”者常乐吗?

    果不其然,充满诗意的布置,清新之气扑面而来,些许淡定了被“创意联结”刚刚刺激过度的兴奋神经,怪不得古人喜欢用竹来抒情,虽没有满眼的竹之绿,但这一切对我们其实并不算陌生。

    说是不陌生,但有谁又真正见过竹子制成的电动车和自行车?它们可都是真正能驾驶的交通工具!日本京都大学松重研究室研制出的这款“Bamgoo”,仅重60公斤,充电可连续行驶50公里,“竹筐”外身既环保又时尚。来自菲律宾的陈·英格尔伯特利用佛肚竹设计出的自行车也不可小觑,他改变了佛肚竹常被认为只具装饰性的观念,使其一样具有实用价值。

    西方人多是以针对于材料本身挖掘竹子的价值,而中国人自古就有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传统,在中国的风水学里,竹子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一笔。展览中,体现寓情于物的东方美学和哲学观的作品不在少数,其中竹子不封底的“鸟笼”,就是经典代表。

    传统,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发扬才是最大价值所在。

    理智设计情感

    “理智设计情感”的策展人是法国独立策展人本杰明•卢瓦约特,因2010年圣泰田国际设计双年展上凭“预言”展而享誉世界,那个被赋予法国“高卢村社”般梦幻与充满神秘色彩的“预言”,至今让人记忆犹新。不过,此次北京三年展的“理智设计情感”,他“理智”了很多,毕竟设计不是无所顾忌的前卫艺术,必须用理智的技巧来平衡情感一时的决堤,试想,失去了基本功能的设计还能叫产品吗?这也是本次主题展要探讨的问题。

    莱奥纳尔•卡迪德设计的“书签灯”,既是书签又是照明灯,可谓一灯多用,为什么轻盈的野生樱桃木材搭配同样娇小环保的LED灯?而不是其他的普通灯泡?难道单纯为了美观和环保吗?其实,这些细小之处恰恰是最能体现设计师的智慧,内敛而不张扬,更是难能可贵。

上一篇 艺术:艺术家与公共的融合       下一篇 从行为艺术看公共道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