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评论
当前位置:首页 > 艺术与收藏 > 艺术评论

策展人可别一条道走到黑

2014-01-18

    日前,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发布会上,策展人姜节泓和乔纳森·沃金斯抛出了“实践先行”一论。
    在“策展人”这个舶来词已泛滥中国的今天,其无疑更像是一把双刃剑——策展人过分介入,可能会导致艺术家被工具化;而策展人若是缺席的话,观众则可能无法更好解读艺术与展览的逻辑关系。于是,试图去摆脱命题条框,改以“实践先行”的策展方法论,恰恰就给了如此尴尬的身份一个释怀的机会。
到底“策展人”是什么人?在很多人眼中,更多将之看成是艺术大舞台上集导演、保姆、GPS于一身、把“话语权”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全能战士。然而,不断在跟画廊、艺术机构、艺术家、艺术资本“博弈”的他们,就好比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。所以当我们在迎接“策展人时代”的到来时,往往一个不小心,策展人手中的“生杀大权”就可能酿成火烧眉毛之险。在学术与市场同时出现在天平两端,究竟是选择有所倾斜还是寻找平衡?面对一次又一次的“命题作业”,如何更好地将它们以艺术之名转换成公共信息,又如何更好地将它们从视觉层面牵引至文化层面?这一切都是作为一名策展人所面临的挑战,也是职责所在。
    或许正是这样高高在上的立足点,惯坏了为数不少的一些策展人,以至于不分场合统统是霸王硬上弓的“主题先行”,不仅让说教痕迹过于浓重的展览变得无趣,更让艺术家在展览当中成了走过场的人物。“这时候,艺术已然沦为一个标签。”姜节泓坦言,强调“实践先行”,就是为了确保展览主题不要成为策展人强加给艺术家的一种限制,而应当是双方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和认识。
    作为策展人,不仅要对艺术家负责,还要对受众负责。要知道,艺术本身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特质,更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,它有一半是来自艺术家的创作,而另一半则是来自观者的体验。事实上,这一切都源于生活,源于艺术实践本身对生活的日常体验,万万不可空谈“理论”,一条道走到黑。

 

上一篇 文人精神与美学是文人画本源       下一篇 吴冠中油画的分期与艺术成就